才华横溢、生不逢时、怀才不遇,郁郁而终,14首诗纵览杜牧一生
唐文宗年间,长安街头一篇《阿房宫赋》横空出世,“灭六国者六国也,非秦也;族秦者秦也,非天下也”的铿锵之语,让23岁的杜牧声名鹊起。可谁也没想到,这位才华震古烁今的青年,终其一生都在“致君尧舜”的理想与“生不逢时”的现实间挣扎,只留下14首千古绝唱,藏尽他的风流
唐文宗年间,长安街头一篇《阿房宫赋》横空出世,“灭六国者六国也,非秦也;族秦者秦也,非天下也”的铿锵之语,让23岁的杜牧声名鹊起。可谁也没想到,这位才华震古烁今的青年,终其一生都在“致君尧舜”的理想与“生不逢时”的现实间挣扎,只留下14首千古绝唱,藏尽他的风流
姐姐的课本边缘微微卷曲,页脚沾着些许油渍。她发明了独特的记忆法——在背诵《阿房宫赋》“鼎铛玉石,金块珠砾”时,会对应后厨的厨具与食材。妹妹的数学作业本背面,是歪歪扭扭的备菜清单:土豆丝×3份,蒸蛋×2。她们把学业融进厨房的每一个角落,在烟火气里构建出独特的认知
当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轻轻展开那卷纸本行书时,墨色在灯光下泛起温润的光泽。谁能想到,这看似平静的笔痕竟出自85岁高龄的文徵明之手?更令人震撼的是,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那个动荡的春天,当倭寇正侵扰东南沿海,严嵩党羽在朝堂上肆意妄为时,这位垂暮老人竟以《阿
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,也点出了阿房宫一个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:它更多是以其传奇性、文学象征和未完成的悲剧性,而非实体建筑,赢得了“天下第一宫”的称号。
文徵明,这位诗、文、书、画无一不精的“四绝全才”,一生都与笔墨为伴,其书法风格温润秀劲、法度谨严 ,尤以小楷和行书为人所称道。他的艺术生涯漫长且丰富,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创作风貌,而晚年作品更是达到了人书俱老的至高境界。
这位老兄完美诠释了什么是“工作生活两不误”——白天在官场忧国忧民,晚上在酒肆纵情声色。他能一边写着《阿房宫赋》这样沉重的历史反思,一边吟出“十年一觉扬州梦”的风流自嘲。这种在正经与不正经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,让当代的“斜杠青年”都自愧弗如。